摘要:党的二十大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文章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作出了具体界定,采用相对人均GDP对标法,建立模型对2050年之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进行预测,并从经济结构角度深化这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2035年之前中国人均GDP将保持6.7%以上的增长速度,2050年之前中国人均GDP将保持3.4%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能够圆满完成“两步走”战略设定的目标,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要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始终坚持共享增长原则,着力加强各维度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增长;后发优势;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4)04-0043-16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大会主题强调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大会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了广泛讨论。洪银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尊重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注意从其他国家、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总结经验得失,但是绝不是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翻版”。石明明和张小军发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始终伴随了经济改革与制度建构,具有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局部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增量性与存量性相融合等特点。刘勇和章钊铭认为,从根本上看,进行现代化建设是解决人口的发展生活问题,巨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面临远超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难度。韩保江和李志斌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内部维度协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要求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仓廪实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富足,知礼节明荣辱。刘景泉和杨丽雯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外部维度协调,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秉持和平发展理念,践行和平发展观,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整体来看,已有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是尚存在一些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例如,现有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缺乏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量化标准。另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哪一个方面是最重要的,需要重点讨论的,该方面在未来能否得到充分保证,等等。
现代化作为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集合,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其中,经济是基本前提,只有具备充足的物质财富才能推动其他维度的现代化建设。脱离了经济基础,贫穷国家不可能摆脱贫穷迈向富裕,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因此,从发展上看,现代化经济体首先是经济发达经济体,于是经济增长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本文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进行了量化测度,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依据统计规律给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具体界定。第二,讨论后发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需要的条件。第三,采用相对人均GDP对标法,建立模型对2050年之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进行预测,并从经济结构角度深化这一讨论。
建设现代化必须首先确保经济增长,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增长。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也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以经济增长所能达到的水平为主要依据。
(一)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是2035年—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步走”是对以往发展战略的继承、发展和飞跃。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提出了我国建设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构想的“雏形”,在21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再经过30—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对“三步走”战略构想进一步明确。第一步以1980年为基数在80年代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250美元增长到500美元;第二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到1000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第三步21世纪再用30—50年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超过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在党的十三大正式通过。在“三步走”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相继完成了前两步战略目标,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要求,党的十九大还对第三步中的202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两阶段细化,提出以2035年为时间节点进行划分,设定阶段性发展目标。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明确或不明确对标中等发达国家(经济体)水平,何为中等发达国家(经济体)水平?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世界上有几百个经济体,不同的国际组织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对经济体进行划分。比较有影响的划分有4种,分别是世界银行、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划分。世界银行根据收入水平将经济体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每个分类的经济体数量分别为81个、54个、54个、28个,各占37.3%,24.9%、24.9%、12.9%。联合国将经济体分为发达经济体、转型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每个分类的经济体数量分别为36个、17个、124个,各占20.3%、9.6%、70.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经济体分为先进经济体、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每个分类的经济体数量分别为40个、156个,各占20.4%、79.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本身就是发达经济体组织,目前有成员38个。
经济体划分本质上是统计划分,根据一定的统计标准对经济体进行分类。在统计上,数据的概括性度量可以从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分布形状等角度来讨论,也就是寻找一些代表性数值对一组数据进行描述,常用的有平均值、标准差等指标。为了准确界定中等发达经济体,必须要准确理解中等的含义。首先,中等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值,应该是一个范围,进入这个范围就是中等发达经济体。其次,除了中等发达经济体,还有初等发达经济体和高等发达经济体,初等发达经济体的上限是中等发达经济体的下限,中等发达经济体的上限是高等发达经济体的下限。最后,根据中心极限定理等统计数据分布的一般规律,数据在中心位置分布较多,而在两侧分布较少,中等发达经济体的数量与低等发达经济体、高等发达经济体的数量应该不相同,应该多于初等发达经济体、高等发达经济体。
基于上述判断,本文提出以四分位数对发达经济体进行划分,也就是对发达经济体的数据排序之后进行四等分,下四分位数为中等发达经济体的门槛,上四分位数为高等发达经济体的门槛,于是中等发达经济体为中间50%的国家,中位数既是所有发达经济体的中位数,也是中等发达经济体的中位数。达到发达经济体下四分位数意味着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范围,达到发达经济体上四分位数意味着进入高等发达经济体水平。于是可以对二十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给出具体的人均GDP标准,即2020—2035年超过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和15—25%左右的发达经济体,到2035年接近或达到发达经济体的下四分位数,基本实现现代化;2036—2050年再超过15—25%左右的发达经济体,接近或达到发达经济体的中间水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人均GDP需要达到的范围
世界银行等4个国际组织发达经济体的人均GDP数据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为了增加数据的可比性,剔除体量较小的经济体,选择经济总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从世界银行的划分来看,最小值为21217.8美元,最大值为112941.5美元,极差为91723.7美元,下四分位数为34014.7美元,上四分位数为55909.4美元,四分位差为21894.7美元。从联合国的划分来看,最小值为22773.9美元,最大值为112941.5美元,极差为90167.6美元,下四分位数为34978.5美元,上四分位数为55822.8美元,四分位差为20844.3美元。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来看,最小值为28856.0美元,最大值为112941.5美元,极差为84085.5美元,下四分位数为39696.4美元,上四分位数为56702.9美元,四分位差为17006.5美元。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划分来看,最小值为13819.9美元,最大值为112941.5美元,极差为99121.6美元,下四分位数为33261.1美元,上四分位数为55681.1美元,四分位差为22422.0美元。
整体来看4个国际组织的四分位数差距不大,基本在同一量级。下四分位数中,最低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33261.1美元,最高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39696.4美元,差距19.3%。上四分位数中,最低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55683.1美元,最高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56702.9美元,差距1.8%。以4个国际组织划分的下四分位数和上四分位数作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范围,即人均GDP为33261.1—39696.4美元到55683.1—56702.9美元。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具有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高速度。
(一)后发优势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是发展经济学讨论的重要内容,是分析发展中经济体追赶发达经济体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所谓后发优势指的是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在技术研发、商业管理等方面,不需要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研发,去“试错”,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进行模仿,从而可以取得更快的进步。也就是通过获得技术外溢,选择最佳的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去发展,大大降低了发展的成本,获得更大的产出。比如在人类医学科学发展史中青蒿素、青霉素的发现,在二者发现之前,疟疾、细菌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先行者需要经过长期努力,完成成千上万次试验、“试错”无数种物质,再加上一部分偶然因素、运气才得以成功,而后来者已经完全了解其化学式及药理,可以直接投入生产,迅速产生经济及社会效益。
后发优势是一种相对优势,发展中经济体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差距越大,后发优势也越大,反过来如果发展中经济体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已经没有差距,则后发优势也就不存在。另外,还必须注意到,后发优势是潜在的优势,需要合适的条件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世界上发展中经济体的数量远远少于发达经济体的数量,相当一部分经济体并未体现出后发优势,经济增长缓慢,只有一部分经济体实现了追赶,甚至赶超的目标。如美国对英国的超越,日本对西方国家的超越,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经济迅速增长等等。
这些经济体能成功是因为达到了发挥后发优势的合适条件。一是有效市场,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价格发现,调剂余缺;二是有为政府,政府发挥良好的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政策,维护稳定。中国作为发展中经济体,同样具备这两个条件。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定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多种所有制、财政税收、外贸金融等各项保障制度更加完备;中国政府经过积极探索,服务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处理各方面的事务更加稳定、成熟,经济转型和社会调整的张力大大增强。
(二)后发优势推动经济增长的经验表现
图1显示了发展中经济体人均GDP增长情况,以美国作为先进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人均GDP与之相比作为横轴,人均GDP平均增速作为纵轴,可以发现,收敛情况基本不存在,数据分布基本没有规律,随着人均GDP占美国比重越来越高,人均GDP负增长、正增长都存在。原因正是上文所指出的,后发优势作为一种优势其发挥需要合适的条件,部分国家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发展水平落后于美国,其经济增速也不高。
(三)2050年前中国人均GDP增长探讨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19年中国人均GDP为13988.2美元,美国人均GDP为63393.3美元,中国人均GDP占美国人均GDP的比重为22.1%。按照这个比重,约相当于1956年的日本,1986年的韩国,1971年的中国台湾,以此为基准年份,自该年起31年内,各经济体的人均GDP增长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尽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人均GDP增速都在呈现回落趋势,但是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速。1957—1987年,日本人均GDP平均增速为5.7%,其中,1957—1972年为8.1%,1973—1987年为3.2%。1987—2017年,韩国人均GDP平均增速为4.6%,其中,1987—2002年为6.7%,2003—2017年为2.3%。1972—2002年,中国台湾人均GDP平均增速为5.6%,其中,1972—1987年为6.8%,1988—2002年为4.3%。如果采用直接对比法,往后31年中国人均GDP增长的速度应该在4.6—5.7%之间,其中,2020—2035年为6.7—8.1%,2036—2050年为2.3—4.3%。
直接对比相对而言比较粗糙,建立模型来进一步精确讨论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计量模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参考林毅夫等、白重恩等、张军等的研究成果,分别建立线性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半对数函数模型和指数函数模型:
其中,表示t+1第期人均GDP增速,Ratiot表示t第期人均GDP与美国人均GDP的比值。分别对上述模型进行模拟,根据PWT10.0提供的数据,将美国的长期人均GDP增长率设定为2%,结果如表2所示。
在2020—2035年人均GDP较高增速,2036—2050年人均GDP中等增速的支持下,中国人均GDP迅速增长,基本上每5年迈上一个万美元台阶,每10年人均GDP占美国比重提高10%。2035年在42328.4—44929.1美元,占美国的比重50%左右。2050年在70486—76328.5美元,占美国的比重超过60%。对比表1显示的发达经济体人均GDP数据分布情况,2035年中国人均GDP远超33261.1—39696.4美元的下四分位数水平,基本接近41681.1—48039.1美元的中位数水平。205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55683.1-56702.9美元的上四分位数的水平(表4)。
这样简单比较有个问题就是没有考虑标准的变化。发达经济体也是逐渐增长的,数据显示,发达经济体的长期人均GDP增长速度约为2%左右,按照这一增速,对发达经济体人均GDP的数据分布进行推算,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2035年中国人均GDP基本达到45660.4—54494.7美元的下四分位数水平,2050年中国人均GDP接近77009.5—88756.5美元的中位数水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拥有14亿人口,中国式现代化将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2035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美国GDP总量的2倍左右,205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美国GDP总量的2.3倍左右,中国经济总量有可能接近世界的40%左右,这与Maddison估算的公元元年开始的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基本一致,到那时已经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完全可以称得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表6 2050年发达经济体人均GDP数据分布预测情况
单位:美元
对于经济增长的讨论,一方面是经济总体的讨论,另一方面是经济结构的讨论,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巨大的国家在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更应该关注经济的结构性潜能。Lewis认为非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因而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Temple等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发现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往往也是经济结构变化最快的国家。整体来看,合理的经济结构能优化资源配置,使得各种生产要素更加有效配合,优胜劣汰,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反之,如果经济结构不合理,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生产效率较低的经济个体更容易在市场生存。经验数据显示,渐进式的经济结构调整普遍存在,更适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一)生产函数模拟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经济增长是产出,生产要素是投入,经济增长需要生产要素投入。Solow、Arrow、Romer、Aghion等、Jones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资本、劳动、科技进步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经济产出进行模拟
其中,Y、A、K、L分别表示总产出、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两边取对数
使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数据进行模拟得
模拟结果比较优良,可决系数高达0.996,说明自变量可以解释绝大部分因变量,所有自变量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显著性检验。全要素生产率是总产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总产出提高0.977个百分点;资本存量提高1个百分点,总产出提高0.632个百分点;劳动力提高1个百分点,总产出提高0.361个百分点。
(二)全要素生产率
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1956—1987年,日本全要素生产率从相当于美国的42.2%提高到71.2%,提高了2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1986—2017年,韩国全要素生产率从相当于美国的55.7%提高到62.1%,提高了6.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1971—2002年,中国台湾全要素生产率从相当于美国的80.4%提高到107.1%,提高了26.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目前日本、韩国全要素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60%左右,中国台湾全要素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80%左右。
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仍远远落后于美国,1956—2019年,中国每年全要素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比重在30—60%之间波动,而且自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40%左右。这一方面说明中美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距,也说明存在巨大的潜力。假如像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一样,到2050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到相当于美国60—80%的水平,也就是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速也将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三)人均资本存量
从人均资本存量来看,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经济体人均资本存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1956—1987年,日本人均资本存量占美国人均资本存量的比重由15.1%提高到60.7%,提高了45.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1986—2017年,韩国人均资本存量占美国人均资本存量的比重由15.7%提高到100.2%,提高了84.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7个百分点。1971—2002年,中国台湾人均资本存量占美国人均资本存量的比重由10.1%提高到54.6%,提高了44.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目前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人均资本存量与美国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图5 1950—2019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人均资本存量占美国比重情况(单位%)
(四)劳动力
从劳动力情况来看,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经济体劳动力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西方国家看中了东亚经济体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转移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红利推动了东亚经济体的经济稳定增长,研究表明,东亚经济体经济增长约1/3来自人口红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充足的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是东亚经济体实现经济腾飞的最重要原因。1956—1987年,日本劳动力年均增长1.1%;1986—2017年,韩国劳动力年均增长1.7%;1971—2002年,中国台湾劳动力年均增长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劳动力占比迅速提升,抚养比大幅度下降,人口红利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但是,也应该看到,像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经济体一样,中国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中国老龄化速度更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更大。继续激发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必须从劳动力结构来着手。
图6 1956—2019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劳动力增长情况(单位%)
从中国就业结构变化来看,1978—2021年中国就业人口呈现比较明显的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迁移的趋势。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70.5%,之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1个百分点,到2021年为22.9%,下降了4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1978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分别为17.3%、12.2%,年均分别上升0.3、0.8个百分点,2021年占比分别为29.1%、48%,分别上升了11.8、35.8个百分点。
图7 1978—2021年中国就业结构变化情况(单位%)
对比1955—2019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就业结构情况,其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基本相同。一方面,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逐渐下降。日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由1955年的35.5%上升到72.4%,提高了36.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由41.2%下降到3.4%,下降了37.8个百分点。韩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由37%上升到70.3%,提高了33.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由34%下降到5.1%,下降了28.9个百分点。中国台湾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由38.8%上升到58.8%,提高了2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由18.8%下降到5.2%,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仍然占较高比重,中国台湾最高为35.9%,日本最低为24.2%。
对比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变化情况,中国目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22.9∶29.1∶48的结构与这三个经济体几十年前的从业人员结构大致相同。参考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情况,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将达到60—70%左右,也就是未来30年中国三产从业人员仍然有10—20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第一产业人员占比将从目前的22.9%下降到3—8%,也就是未来30年下降15—20个百分点。
从目前劳动生产率来看,中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1978—1985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0.05万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为0.29万元、0.20万元,分别是第一产业的5.8倍、4.1倍。尽管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快,增速为12.3%,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10.6%、10.8%,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仍然远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16—2021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3.58万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为15.97万元、13.27万元,分别是第一产业的4.5倍、3.7倍。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意味着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预计转移的劳动力每年可以使经济增长提速0.5个百分点左右。
表8 1978—2021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
单位:万元
综合来看,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劳动力可以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美国4个百分点左右,如果2050年前美国经济能保持2%的平均增长速度,那么中国同期的经济增速将保持6%的平均增长速度。假如中国人口保持不变,那么人均GDP增速为6%左右,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少子化社会,按照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预测的2050年前中国人口将以0.04—0.6%的速度递减,那么人均GDP增速为5.4—6%左右,与前文的总体预测是基本一致的。
党的二十大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本文从经济增长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作出了具体界定,讨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建立模型对2050年之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依据统计规律给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具体界定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常对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依据统计规律,本文提出以四分位数对发达经济体进行划分,发达经济体下四分位数与上四分位数之间为中等发达经济体范围。进而可以对二十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给出具体的人均GDP标准,到2035年接近或达到发达经济体的下四分位数,基本实现现代化;2036—2050年接近或达到发达经济体的中间水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据世界银行等4个国际组织发达经济体的人均GDP数据分布情况,测算得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人均GDP需要达到的标准。
2.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可以实现经济长期增长
相对于先行国家,后发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也就是通过获得技术外溢,选择最佳的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去发展,大大降低了发展的成本,获得更大的产出。后发优势是潜在的优势,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具备后发优势的两方面条件。一是中国的市场是有效的,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长平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中国的政府是有为的,中国政府经过积极探索,服务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方面条件保证下,未来很长时期中国经济都将平稳较快增长。
3.模型预测显示中国将顺利达成中国现代化目标
采用相对人均GDP对标法,分别建立线性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半对数函数模型和指数函数模型对2050年之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情况进行预测。2020—2035年4种模型预测的人均GDP增长率为6.7—7.6%,2036—2050年4种模型预测的人均GDP增长率为3.4—3.7%,2020—2050年4种模型预测的人均GDP增长率为5.4—5.7%。2035年中国人均GDP基本达到45660.4—54494.7美元的下四分位数水平,2050年中国人均GDP接近77009.5—88756.5美元的中位数水平。考虑到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完全能够顺达成二十大确立的“两步走”发展目标,即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新阶段,机遇与压力并存,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宏伟蓝图需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回顾总结中国4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经验,从体制机制方面,妥善处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坚持进行改革是关键因素。未来30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仍然要全面深化改革,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政治方面的改革来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物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从经济方面的改革来看,继续推进市场经济、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激发社会活力,调动生产积极性。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发展,重塑了经济版图、产业版图、创新版图,经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这对中国意味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中国应当抓住这次契机,推动前沿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抢占技术进步的制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聚焦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加强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重点推动原始创新和大科学装置,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二是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三是壮大科技创新主体,要全面推动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企业创新集群,加强大中小企业的联合创新。四是发展科技研发人才队伍,坚持科技人才优先战略,增强科研院所、高校的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和吸引政策。五是加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建立健全适宜科技创新的财政、土地、股权政策措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创新转化机制,运用市场的力量对科技成果加以科学合理的评价、定价。
3.始终坚持共享增长原则
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中,福利问题是最深层次挑战,现代化成果能否相对均衡的社会分享,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而影响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稳定压倒一切”对未来一段时期的中国仍然适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全体国民的现代化,让全体国民共同享有经济增长的成果,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将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筑牢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另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劳动力和庞大的国内市场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体量较小的经济体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14亿人口的现代化,14亿人口共享经济增长产生的物质财富,过上现代化的富足生活,消费规模大大扩大,消费层次逐渐提高,培植和释放了消费潜力,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增强长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4.着力加强各维度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脱离物质文明,要保持足够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也不能单纯从物质文明角度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仅要重视物质生产,也要重视精神生产,用精神力量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从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来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坚持绿色增长,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推动中国与世界发展共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但是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很重要。无论从国际市场的规模,还是外需的贡献方面,都必须加强同世界的联系,特别是国际市场可以为中国发展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资本、产品和技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成立、加入更多的国际组织,共商、共建、共享;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世界其他经济体可以更好地利用中国市场和资源,中国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世界市场和资源,互通、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