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短缺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7733亿元,突破5万亿元大关,人均5100元。2000年前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显著增强,市场繁荣,供给充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具备了比较充足的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但突出的经济矛盾和问题还是很多,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打造工作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一是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太弱,企业数量巨大,但是规模企业太少,走向世界市场的能量明显不足,必须提升企业的个体规模和质量,应对世界挑战。二是1997年前后大量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多,如何化解成为新的社会挑战。“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2年,中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达到2800多万人,占当时城镇就业人口的近20%。”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东西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差距也在拉大。四是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升了国际地位,但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标准提高和出口限制。五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矛盾越来越大,特别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很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是面临的新挑战。
(一)打造目标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这个时期发展格局的打造工作持续开展。在指导思想和打造思路上的主要特点是坚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将打造新格局工作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发展质量等紧密结合。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建立服务型政府、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全面经济开放等作为完善体制和打造格局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对投资、财政、信贷、税收、分配、消费、三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勾画出了新体制的基本框架。这种架构也就是后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四梁八柱”。到了1997年党的十四大的时候,实际上这些思路和政策大多数在继续执行。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期间,在发展格局打造上强调科学布局、统筹系统、区域均衡和城乡协调的问题明显增加。在发展格局打造的具体目标上也进行了创新,这个时期提出新目标主要有: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发展市场经济,又要突出中国体制的特点。二是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要突出经济发展和增长,又要突出区域、城乡和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协调均衡;三是明确了建设新农村的目标。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首次提出了新农村的“五个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强调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提出了“双反哺理论”。四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
(二)政策导向
这个时期打造发展格局的工作突出地表现在解决各种经济发展的现实矛盾和区域发展不均衡方面。在通过打造发展格局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方面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一是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综合运用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机制。二是建立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三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型,这项政策是整个90年代企业工作的核心问题。四是针对中国企业中存在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的矛盾,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和民营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股份制,同时,必须做大做强。为此,国务院曾经提出了中央企业要构建“航空母舰”,地方企业组团发展的政策要求。将大企业集团称之为“联合舰队”和“航空母舰”,并提出中国要建立“航空母舰”,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创造了创办园区、来料加工、转口贸易、收购国企、合股合营、股份改造、跨区联合等方式。
与此同时,在这个时期打造新发展格局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力度创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调整优化格局的战略和政策,其中,从1992年到1998年,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启动阶段;从1999年至2012年,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主要政策措施有:一是扶贫战略成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点。1993年,国务院编制和实施了中国第一个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即《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和政策,增加投入,持续开发扶贫。二是强调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如在国家“八五”计划中提出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要朝着“合理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调整。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两个大局”的构想,提出要“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三是中央制定和实施了多个区域振兴战略,对部分地区在投资和发展上实行特殊支持政策。比如,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7年)、西部大开发(1999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2003年)、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2006年)、主体功能区(2007年)等。由此,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四是2012年8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自此开始将东北地区从东部地区单列出来,原来的三大区就变成四大区了,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同时,进一步对若干行政区划关系进行了调整。期间于1997年3月14日,新设立了重庆直辖市。
(三)格局特点
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当中,是中国经济增长相对比较稳定的阶段,由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突出表现在:一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地位六年时间实现了“三级跳”,即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2010年起至今我国始终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二是中国成为世界外汇第一大国。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三是产业结构实现大调整,形成“321”结构。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四是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实现转变,出现良好增长势头。从2001年到2017年,我国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1%和11.6%,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1和0.6个百分点。
总结这个时期的打造工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发展格局与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工作紧密结合。发展格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极出现了区块增长、条带增长、外向增长等多样化趋势。二是企业组团和打造企业集群成为提升发展格局质量的关键措施。国家在中央企业中着力培育跨国公司,地方政府着力培育大型企业集群。三是园区化成为支持新发展格局形成的重要特色和主要载体。按照现代城市功能分工原理,在中国大多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都开始将工业企业搬离城市中心区,在距离城市一定空间的地方建设工业企业集中区、项目建设集中区、工业三废集中处理中心等。到了2000年以后,园区本身也出现多样化发展特点。四是发展格局的开放度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中国大型企业到国外挂牌上市,中国投资者到国外投资办厂,承包土地创办园区,开放了多个口岸,开通了多个进出口铁路、航空和公路物流渠道。
从2012年至今,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格局打造工作仍然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国际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纠纷不少是针对中国的,需要选择新的国家实施对外经济战略和政策。二是农村扶贫任务繁重。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592个国扶贫困县,贫困人口有989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大部分贫困人口又集中到西部地区的农村,脱贫难度很大。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开始得到有效调整,但是区域差距还是比较大,协调发展成为格局优化的大问题。四是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矛盾明显,急需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培育工作,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力新发展格局的最终形成。五是从全国到地方,经济总量增长达到了持续稳定的要求,但是,结构矛盾、部分地区和部分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偏低的状态还是比较严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开放不够的问题,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促进开放发展仍然是打造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打造目标
进入新时代以来,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工作开始进入升级阶段,最突出的是理论创新达到一个高的高度,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作为打造发展格局的基本指导思想。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新发展格局”的概念。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说,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1年12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2021从都国际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视频致辞中提出了“平衡协调包容”的大国格局思想。其中,“平衡”是全球发展新阶段的经济维度,其核心要义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协调”是全球发展新阶段的政治维度,其核心要义是多边主义、合作发展;“包容”是全球发展新阶段的文化维度,其核心要义是求同存异、共享发展。
并且,党中央将新发展格局列入国家核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是在新发展理念中纳入新发展格局的内容。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二是在“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包含了新发展格局的考虑。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一定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的中叶,即2050年前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将新发展格局作为“三新一高”核心战略的主要内容。“三新一高”是对2020年以来国家核心发展战略的简称。其中,“三新”指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就新在总内核之新、总枢纽之新、总追求之新。“一高”指高质量发展。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三新一高”的要求。四是新发展格局是党在二十大确立的发展新目标的主要内容。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中央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发展总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政策导向
新时代国家关于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基本特点是大格局、大战略、大调整、大开放、大联合,注重跨度和外向发展能力的培养。从2012年到2022年,党中央对发展格局打造工作的指导特别强调总体布局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之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总结这个时期党中央关于推动发展格局打造的具体战略思路和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四大板块”,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东部率先”;二是“三大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是继续做大做强国家最重要的发展板块,即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等;四是提出了完善并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要求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的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等。
总结这个时期我党打造格局的思路和政策导向,确实体现了原则性、灵活性、结构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一是在打造模式上包括了多元化的模式。比如,线状经济、网榨经济、圈蔗渣经济等。二是全国性形成许多特点鲜明的“点—轴”发展模式,指城市经济区与交通线、商贸带、文化旅游带的融合。三是提出新型城乡发展战略,包括城乡三元结构理论、城市群与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架构、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理论、区域关系理论以及聚焦开发区等特定空间的区域政策学等。四是强调打造新格局必须在中央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前提下起进行,必须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五是新格局的打造必须有利于发展高层次开放经济。具体政策包括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打造沿海沿边沿江沿线等口岸经济、促进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三)格局特点
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新发展格局的一贯论述和设计方案,突出特点是要建立高层次平衡、协调、开放和市场基础上经济发展大格局。这个格局的战略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成国内大格局,另一方面是形成国际大格局。形成这两个格局的基础是要建立和利用好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技术创新平台、高新产业园区和现代化交通物流方式等。体制创新必须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区块经济”与“条状经济”必须紧密结合、国内经济必须与国外经济紧密结合、行政区划创新必须与区域关系优化紧密结合,等等。中央政府通过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打造目标的实现。根据统计,到2020年底,中国在新发展格局的支持下,各方面的体制改革进入完善阶段,经济大国和人才、科技、制造、农业、数字等强国目标基本实现,完成了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任务。高层次开放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到2023年,全国共建设有156个高新区、219经济技术开发区、19个新区、65个保税区、21个自由贸易区、293个口岸,60多条中亚南亚和欧洲班列。
新格局的形成和不断优化高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21万亿元,世界占比为18.5%,人均达到12800美元,大国经济的格局、结构和机制已经成熟。中国连续10多年工业制造品位居世界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农业等发展快速。从开放经济格局来看,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6.3万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超过6.75万亿美元,境外投资1.3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长期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在“一带一路”共建方面,已与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另外,自2013年9月以来,我国先后在国内建立了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国大银行目前已经在中国设立的分行195家,上海最突出,目前有65家外资银行机构,占全国的1/3。事实证明,目前的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真正的高层次开放经济国家,高层次、开放性和数字化的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一)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统筹解决打造发展格局方面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一是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发展格局打造工作的领导。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对外开放形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保证经济改革与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二是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经济开放成为打造工作的主要方式。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创造性地提出的大国战略、开放战略、融入战略和合作战略等,对促进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争取将中国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工作与国际接轨。三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打造步骤。工作机制多以试点探索为基本方法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打造思路、打造步骤。形成先易后难、由点带面、先沿海后内地的循序渐进的区域开放模式。四是始终坚持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打造的基础工程,加强创新政策支持,加大体制转型的力度,扶持高新产业成长,支持大型工业企业、科技企业、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五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中国在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根据在经济区划和产业布局、城镇布局、项目布局方面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矫正策略,甚至对发展规划和宏观政策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适应形成新格局的需要。六是始终坚持尊重市场规律的基本策略。由此主动适应国内外发展大势与时代要求,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了大循环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略、给市场做减法等政策,充分体现了打造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几点启示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主要时期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打造新发展格局的理念、政策和战略导向以及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做法等,特别是改革开放45年以来的卓越探索和艰苦奋斗所形成若干成熟的格局打造理论和模式,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是线状理论与模式。这个模式在现实上运用比较广泛,国内外都有大量成功运用的典型,提出的时间也比较长了。有的学者也称之为线性理论或者直线理论。在中国曾经先后提出和建设过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黄河上游经济带、沿河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等,在目前的中国各地都有布局成功的发展典型,在大经济带里还套了小经济带。
二是区块理论与模式。在有些学者那里这个理论又叫做“板块理论”。这个模式的特点是主张打破行政界限、空间界限、行业界限等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合作区块,这种模式要实施成功的关键是要加强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跨区域的政府联合管理模式。目前在中国比较成功的有京津冀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西咸宝经济区等。从国际角度看,目前在世界上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和地区中,跨国组合、跨洲组合、跨洋组合的发展典型也已经很多。
三是圈状理论与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功能是循环机制,包括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方面。圈状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90年代初期,提出最多的战略思路是建设“1小时经济圈”。圈状模式比较适合城市经济格局的深化和布局连接,着重建设数字城市和大城市经济圈,着重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大中城市的经济主体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世界上有近20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基本都是靠核心城市(或者中心城市)的强大带动作用形成的,在大中城市发展格局的重塑中应该多考虑这种理论和模式。
四是点轴理论与模式。这个模式形成于2000年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基本观点是主张带状经济要与块状经济融合,实际上是将城市作为“点”,将交通线和物流带作为“轴”,希望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发展所需的城市资源与交通资源的优势合力。
五是网状理论与模式。这个模式是在当前发达国家流行的比较先进的模式,主张用数字理论和数字模型来策划和设计新型的经济发展板块,加强各种经济发展要素之间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创新发达市场模式和运行机制,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格局和发展机制。目前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重庆等发达城市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基本都采取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