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新时代烙印的理论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承载着揭批现代化理论常识隐含的话语欺骗和实践陷阱,指引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双重使命。中国实践既向现代化的理论范畴注入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要义,也增添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要旨,还为现代化理论体系添补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缘于中国实践对现代化一般规律的遵循;具有的中国特色,缘于持续全面地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实践参照和指引。新时代的实践经验总结,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浇铸历史里程碑,新时代统筹两个大局,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先进水平;实践根基;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3)11-0005-10
新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上百年的路程,不同凡响的现代化实践激发出强大的理论发展动力与活力。党的二十大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并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予以重点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共同特征缘于对现代化一般规律的遵循,中国特色缘于全面持续地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参照和指引的中国实践。资本驱动的现代化是围绕逐利最大化展开,只能是有限领域在一定时期保持和引领世界先进水平,只可能有部分领域的实践能够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参照和指引;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既独立自主又开放包容,广泛借鉴和汲取一切先进经验,所有领域都能始终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实践参照和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要对中国何以能始终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实践参照和指引做出深刻阐释,更要对中国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参照和指引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系统总结中国现代化实践经验,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是新时代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滋生孕育了现代化的理论范畴。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发展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如一日,自然孕育不出现代化的理论范畴。工业革命以来,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使社会生产生活呈现出今非昔比的特征,现代化的理论范畴应运而生。现代化是工业化所引发的系统社会变革的理论常识,将现代化看作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发达的工业社会转变的理论主张有着充实的历史事实依据。工业化发端于西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工业化的先发优势,把这一理论常识转化成“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教条,并以现代化的祖师爷和教师爷自居。现代化创造和积累了丰硕的文明成果,同时又滋生引发了诸多社会病态,推动学界关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讨论。尽管学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人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话语创造者奉为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理论权威,强化奉西方为圭臬的理论包装;西方中心主义者依托西方现代化创造的巨大物质成就,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语境中,将现代化视为现代性的实践彰显,以增添对“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教条的学理论证。
(一)现代化的理论话语掩盖西方控制后发国家的实践陷阱
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有其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各个国家各民族的现代化必然会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呈现出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但这个一般规律、共同特征究竟是什么,却是一个需要在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不断检验和不断完善答案的问题,而不是定于西方学说的一尊。西方发达国家总是力图利用现代化的先发优势,凭借现代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掌控现代化的话语权,戴着有色眼镜阐释和表达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突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深化对现代化的认识的重大论断。现代化是生产力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社会转型、文明进步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各种条件之间,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是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底层逻辑;从这个角度讲,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规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经历了从什么都不能制造到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转变,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工业国的飞跃;中国共产党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实践蕴含现代化一般规律,中国实践是研究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的绝佳样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承载着解释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的崇高使命。
西方发达国家刻意设置和制造现代化的实践陷阱。实现现代化的实践图谋,饱含后发国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殷切期盼。从政治立论的角度,将现代化理解为“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为西方先发国家干涉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背书。学者就现代化内涵、现代化一般规律等“有关现代化元理论的研究尤其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的警醒和洞见,确有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现代化教师爷自居的西方霸权国家,抓住和利用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迫切愿望,采用文明引诱和野蛮干预的两手,影响和控制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是在后发国家招募和培育代言人,扶植“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拥趸,企图以理论指引现代化实践的方式,使后发国家做出符合西方期望,满足西方利益的现代化决策。二是制订现代化的测评标准,凭借现代化的先发优势,依托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强行为其制订的现代化测评标准披上科学性外衣。定期发布现代化水平的国别报告,对世界各国现代化水平进行排序,诱使后发国家在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国际排序中,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西方主张的实践者、西方秩序的接受者、西方霸权的维护者。三是直接向后发国家兜售现代化实践方案,对他国的现代化实践品头评足、指手画脚,甚至是对不服从西方“调教”的国家和地区强行输入“颜色革命”,培植和扶持亲西方政权,结果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跌入现代化陷阱。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承载着现代化理论纠偏的使命
中国实践证伪“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教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开放包容,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又独立自主,始终坚信没有可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颐指气使的教师爷,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现代化不同,“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发展的。”我国“并联式”现代化不可能是效仿西方“串联式”现代化的结果。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伴生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撕裂,以及政局动荡、否决政治频现,甚至跌入“现代化陷阱”不同,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伴生的则是共同富裕,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互为条件、相互支撑,政局稳定,不断开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境界。中西在现代化模式、现代化结果上的差异,既是对“现代化=西方化”的实践证伪,也滋生和激发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诉求。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防止把现代化的西方特色当作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避免把现代化的西方实践当作现代化的一般要求,杜绝借言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一般要求而误解曲解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彻底摆脱“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缠绕,亟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实践焕发现代化理论时代化发展的生机。先发优势和文化霸权,强化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世界影响,使“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信条阴魂不散,这凸显了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紧迫性。中国实践终结了“历史终结论”,滋生和激发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西方现代化由资本驱动,以资本逐利为中心,总结提炼西方实践经验的现代化规律实际上是资本运动的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本质属性,重视但不放任资本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总结提炼中国实践经验的现代化规律实际上是人的发展规律。从内容结构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论”“本质属性论”“中国特色论” “本质要求论”“显著优势论”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硬核。”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使命艰巨又正当其时。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建构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畴,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的成因,理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影响,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前景远大。
新中国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拉开现代化的实践大幕,现代化推进和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浑然一体,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与生俱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就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党的八大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章;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由此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成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标志。新中国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起步的现代化实践,既丰富了现代化这一理论范畴的核心要义,又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还创造了西方无法企及、与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成就。
(一)中国实践为现代化注入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要义
新中国一开始就是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现代化的实践参照和指引。旧中国留下的是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底子。新中国成立之初,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可谓全面落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新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因。新中国正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富有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和决心;“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应该迎头赶上,也可以赶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努力缩小与世界最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的全面追赶型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为生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畴做足了铺垫。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实践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明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主张和判断。作为一个理论范畴,中国式现代化反映和体现我国在低起点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属性。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建设所成就的世界上最完整工业体系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改变中国的面貌,我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个理论范畴,中国式现代化反映和体现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进展神速、成就显著的特征。
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总结提炼现代化实践模式的工具和依据。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凸显现代化的领域分化特征,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领域都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是保持、引领,还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也就成为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进行结构化系统分析的依据。有没有、有多少领域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也就成为识别和判断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科技创新作出的“在一些科技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论述,实际上也是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模式的描述。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标准,我国现代化的实践模式已经实现从全面追赶的单一型向追赶、保持、引领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复合型的转变。作为一个理论范畴,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理应包含追赶、保持、引领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核心要义。中国式现代化,是跟跑追赶的领域实现差距缩小,同行保持的领域实现向引领的转变,领跑引领的领域保持引领地位、扩大领先优势的社会运动。
现代化是持续、广泛、深刻、系统的社会变革,能否自始至终,在所有领域都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实践参照和指引,日益成为衡量和检验治国理政效率的依据。资本驱动的现代化,始终围绕和服务于资本利润最大化,哪些领域、在什么时候、以什么节奏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实践指引和参照,都归结于是否有利于资本利润最大化,取决于资本意志。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全面持续地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指引和参照,首先缘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指引和参照,尽管存在时间先后、节奏快慢的区分,但全面持续地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指引和参照不存在任何制度障碍。其次,缘于开放包容和独立自主的协同耦合。开放包容使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能够及时追踪世界最先进水平,借鉴吸收现代化实践的一切先进经验;独立自主使中国实践辨识和避免别有用心者的引诱,摆脱“教师爷”的叨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地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实践参照和指引。
现代化实践尽管发端于西方,由于“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自然会产生迥异于西方现代化的结果。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形成和积累社会主义全面领先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优势,完成对“两个必然”的实践论证。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要特别重视对中国追赶和引领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二)中国实践为现代化注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要旨
现代的时间概念衍生出现代化的理论范畴,使现代化天然带有文明进步的内涵和特征。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习惯于用现代化这一范畴反映和体现追求进步、渴望发展的美好愿望和强烈动机。现代化过程是人们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而积极进取、不懈努力的活动在时序上的展开,现代化水平是现代化实践的结果,实现现代化是追求现代化的努力达到了某种预期的水平,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创造文明新形态的丰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作为实践参照,从不讳言和掩盖与世界最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这实际上是用具体行动彰显对文明冲突论的扬弃和超越,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各国和平共处的理念体现和落实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开放包容的特质,汇聚集成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事实,本身就是一种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格局,规避和跨越了物质的丰裕和精神的贫瘠形成强大反差、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积聚等现代化陷阱,开辟不同类型的文明协同发展的新道路,创造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交相辉映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依靠团结奋斗、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现代化,与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走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的道路实现现代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强大的反差,开辟了文明发展的新道路,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质和核心是数量规模巨大的人口实现现代化,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以共产主义理想映照现实,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上新台阶,用具体成就证实“自由人联合体”的客观存在性,昭示人类社会的未来场景,开创了社会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为指引,使中华民族跻身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重新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引领者。
中华文明涵养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能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浇铸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无论是国家建设,还是国家治理,其领域拓展、成就彰显、经验总结,都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活力。中华文明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而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中华文化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人类情怀,使中华文明的创新成果延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多元一体、向内凝聚,成就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由己及人、普天关怀,使中华文明得以升华为人类文明。中国的人口规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借由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成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推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现代化的物质成就,丰富文明发展的载体,现代化的精神成就,直接汇入文明发展的内容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耦合关联,滋生和培育新形态的人类文明。
(三)中国实践做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独有理论贡献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化意味着文明进步。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自然是国家治理效能改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二是制度执行能力。三是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耦合所形成的国家治理效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最为基础,也最为核心的内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原因是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全面领导和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的制度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不断刷新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新高度。
新中国形成和完善国家治理效能改进的动力机制。凭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新中国首先确立根本政治制度,再着眼于巩固捍卫根本政治制度,以总结提炼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导向,开启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形成和完善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国家治理各方面的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耦合的制度体系。这种实践导向的制度发展逻辑衍生出强大的制度执行能力。西方现代化是发展巩固生产资料私有者利益的社会变革,西方民主、西方国家治理无法回避和克服抽象原则现实具体化的困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使中国人民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统一,这一是铲除了生产资料所有者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社会财富分配,而劳动者凭借劳动力商品使用权转让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结果导致现代化推动物质财富快速膨胀与物质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形成强大反差的制度性根源;二是充实了人民民主的物质根基和经济保障,促成全过程人民民主从理念到实践的飞跃,把国家治理效能改进的要求细化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新中国改进国家治理效能拥有三重保障、三大动力: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二是坚持人民民主,不断开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境界;三是激发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实践导向的制度发展逻辑。新时代明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命题,并做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一是及时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二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实制度执行能力提升的根基和保障,制度体系完善与制度执行能力提升耦合,驱动国家治理效能持续改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丰富“两个必然”的理论论证。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的强大反差,彰显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世界意义和实践价值,凸显中国实践对现代化理论的独特贡献。西方现代化总体态势是经济革命在先,政治革命在后;经济革命是因,政治革命是果。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成功后,追求个体私利的资本家迅速达成革命成果分配的两大共识,一是把曾与自己结盟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充当革命主力军的广大劳动者排除在革命成果分享之外,二是资产阶级内部的不同个体、不同利益集团“公平”分配革命成果。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是在依据革命成果分配共识形成的宪法框架下,顺应资本逐利以及资本逐利成果分配的现实条件变化,回应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变化提出的利益再平衡诉求,设计具体制度安排,完成资本逐利成果在资本家之间的“公正”“合理”分配。不管初始共识多么深厚,追求个体私利的资本家终会因个体间资本实力变化以及资本逐利成果分配不平而产生分歧,利益集团操控的多党竞争使资本主义政治沦落异化为否决政治,进而引发社会的撕裂。抛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不论,就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撕裂、否决政治也会成为制度执行力和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遏制力量。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遵循法治”“遵守契约”外衣,掩盖不了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天然排斥;国家治理现代化,因而成为论证“两个必然”的新的理论工具,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总结新时代的实践经验以繁荣发展现代化理论的使命。与中国的现代化突出现代化实践的地域和国别特色,强调现代化实践的个体差异和个别特殊性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更加突出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强调现代化实践的一般规律性的理论范畴。党的二十大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的特征和标识,深刻揭示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成因,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使命。
(一)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充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根基
事实胜于雄辩。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展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揭批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偏见的最好证据,也是对谬评误断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有力回击。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缘于新时代的伟大变革,针对新时代的具体成就做成因解析,阐释论证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浇铸伟大成就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必然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新闻媒体是宣传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展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必须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既要加大正面宣传,防止和冲破别有用心者对伟大成就的恶意屏蔽,又要及时亮剑,及时惩治新时代伟大成就展示中的“低级红”和“高级黑”,及时、准确、多维、深刻地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充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根源于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时代是这“五史”的显著标识。历史之所以是最好的教科书,既在于历史为今天的选择提供参照和启示,更在于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成就的成因揭示,深刻洞悉历史的延续性不仅能使我们明白历史何以如此,而且能领悟到通向未来成功的理与道。洞悉和揭示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历史必然性,需要坚持和运用大历史观,在“五史”的大舞台审视新时代伟大变革。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何以铸就历史的里程碑,以及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何以成为历史的里程碑的理论表达,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
(二)新时代统筹两个大局充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根基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如何应对这个大变局,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实践无法回避的难题。主动牵引而不是被动应对这个变局,并推动形成新的世界格局的国家和民族,必将成为现代化潮流的引领者。其应对大变局的实践经验的理论表达,必然是现代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将两个大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不仅向世界大变局注入最大的确定性,而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中国方案昭示人类美好的未来,用中国行动引领世界格局的重塑。
统筹两个大局是现代化的类型和动力研究的生动样本。除现代化初期的少数几个先发国家是“内源型”现代化,主要是内部因素驱动现代化实践外,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实践往往是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共同作用的“混合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虽然增添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却为现代化类型研究和动力研究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内外因的相互作用机理,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外因;两个大局交织的表象背后,隐含现代化动力理论的最新发展。新时代统筹两个大局,既强化和凸显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要义,又以对“我们处于什么历史阶段、我们与世界是什么关系、我们怎么办”等重大问题的理论回答,推动现代化阶段跃迁理论、现代化类型演变理论、现代化动力激发和动力转换理论创新,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性特征。
(三)新时代的实践经验总结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
理论源于实践,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提炼,新时代的实践规律,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与历史规律揭示实践活动的历史必然性不同,实践规律揭示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实践目标等实践要素的优化配置法则,揭示实践结果与实践要素及其优化配置之间的因果联系。坚持党的领导、以世界最先进水平为参照和目标,是中国现代化实践成就不可或缺的成因;根源于西方社会存在,隐含西方霸权图谋的现代化理论越来越难以解释中国的现代化,正缘于这些成因的理论缺场。“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实践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新时代巩固“两个确立”,坚定“两个维护”的实践经验总结,形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
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当今不确定的世界中最大的确定性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世界格局转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治理民主的最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深厚的世界内涵和人类意义。无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的由“资强社弱”向“社强资弱”的转变,都不断充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发展的实践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