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智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红色影像的生产与传播模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以大银幕为中心的单一叙事格局逐渐被多平台分发、碎片化表达和算法驱动的传播方式所取代。在这种媒介环境下,抗战精神的影像叙事不仅需要维持历史真实的厚重感,还要能够与青年观众的观看方式和情感节奏产生共鸣。如何在注意力经济和平台逻辑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从历史记忆到现实信仰的有效转化,已成为一个关乎文化传播与社会认同的重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论断为新时代红色影像的传播确立了价值方向与根本遵循。与此同时,当下的影像环境也表明,单纯依赖宏大叙事的纪念式再现已不足以回应新一代观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结构,必须探索更具日常感和参与感的表达路径。
在这一背景下,抗战精神的影像表达呈现出两条并行的逻辑:其一,叙事机制的更新,强调群众主体、日常伦理与细节触点的结合,使历史主题能够在普通人视角中获得生动化与可信度;其二,传播路径的重构,通过平台化分发、节奏压缩与情绪触点设计,使影像在短时长和高密度的观看情境中实现深度触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7月7日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的,“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影像创作与传播必须顺应新的媒介逻辑,推动其在真实与创新的结合中实现代际传承。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展开分析,试图通过“叙事-平台-技术”的综合框架,揭示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影像化转译机制,并提出既合乎历史真实、又符合青年接受心理的传播路径。这一研究不仅关乎学术层面的理论深化,更关乎如何在新技术条件下保持历史记忆的温度与信仰的厚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一论断为我们总结抗战精神的核心维度提供了权威阐释。抗战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历程中得到不断锤炼,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深深植入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与文艺精神谱系之中。
(一)抗战精神核心内涵:历史语境与影像化阐释
伟大抗战精神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抗击侵略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精髓。这一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的核心,也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层次多元,体现出以下四个维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国家存亡之际形成的精神纽带,既体现民族统一意志,也融入社会主义理想;“视死如归、坚忍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抗战人在极端困境中的坚守,展现政治信念与人格力量的共同作用;“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既是战场上的豪迈,也是民众支前之中的集体行动精神;“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反映出战争的持久性与民族总体意志的持久不屈。
在历史语境中,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觉醒与国家重构的关键阶段。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为工农兵服务、为抗战服务”文艺方针,为后来的抗战影视创作奠定了价值基础。由此可见,抗战精神不仅是战时的精神动员,更为后续影像叙事奠定了思想与美学的底色。
在具体影像表达中,抗战题材影像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表现,生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四个核心维度。经典影像作品不仅成功塑造了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更通过影像叙事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具有情感共鸣力的文化符号。这种艺术实践既延续了民族精神的血脉,又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在当代传播语境下,影像作品承担着双重使命:一方面是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关键媒介。深入挖掘“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民主体性”等核心主题,不仅有助于强化集体记忆,更能促进主流价值观的时代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抗战影像的经典叙事要素:类型结构与证例分析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影像传统中,某些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已成为极具辨识度的经典要素,它们不仅承载历史记忆,也构筑着观众认同的情感路径。这些要素在长期的影像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抗战影视独特的叙事范式。
1.群众路线:集体主体的生成与行动
抗战题材影片中,群众路线常被塑造为一种兼具政治与情感双重功能的叙事动力。自延安时期的文艺方针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为工农兵的”以来,群众形象便被置于叙事核心。这种以群众为主体的叙事策略,不仅是一种美学选择,更是一种政治姿态——它强调战争胜利源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自我组织能力。例如,《百团大战》在表现全民皆兵时,有一段铁路工人利用拆卸轨道阻断敌军补给的场景:工人们在夜色中默契配合,拆下的铁轨被悄无声息地传递到手推车上——这个片段没有大规模战斗,却用群体动作的节奏感传递出群众路线的力量。在这一叙事框架下,群众并非被动的背景板,而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动力量。他们的日常劳作、战时机智与牺牲精神,成为影片传递信念的核心节点。这类叙事在情感上建立了观众与银幕之间的共鸣通道,使个体的感受与集体的命运产生联结,形成一种共享的历史记忆。
2.有限空间的斗争:压缩场景中的张力与坚持
有限空间的叙事策略,不仅是电影语言的选择,更是对抗战历史经验与精神内涵的视觉化呈现。在抗日战争的实际战场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国军民常常依托地形地物,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展开殊死斗争,这正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思维,也体现了持久坚韧的斗争意志。
《地雷战》将战斗场景限定在田埂、村路、河滩等狭小区域,通过低机位拍摄、快速切换的特写镜头捕捉战士神情与爆炸瞬间,强化了观众对以小博大的战略意图的感知。影片中民兵利用有限的作战空间灵活布雷、诱敌深入,生动诠释了群众在熟悉地形条件下形成的人民战争智慧。《地道战》中有一个场景,村民在狭窄的地道里传递热水和药草给前线战士。这一生活化细节,把“有限空间”的紧张感和民众互助的温度融合在一起,让观众感到这种斗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意志和情感的坚守。《百团大战》虽然整体上采用了大场面叙事,但导演依然有意识地将镜头聚焦于碉堡、铁路节点等小空间。战士翻越工事、短兵相接、反复争夺,构成了局部攻坚、阵地轮换的节奏。这种对有限空间的聚焦,使宏大战役的叙述与个体化的顽强抵抗交织在一起,既还原了战争的残酷性,也凸显了和平年代应当铭记的那份坚韧与团结。
这种有限空间中的叙事,不仅是战术与环境的真实再现,更是在银幕上延续抗战精神的重要方式。它让观众通过逼仄的空间感、绷紧的时间节奏,切身体验到那种“不退一步、寸土必争”的民族意志,从而在视觉与情感双重层面上,实现对抗战精神的再生产与传递。
3.普通人视角:让信仰从生活中生长
如果说群众路线与有限空间的斗争彰显了抗战精神中依靠集体、灵活应变的宏观格局,那么普通人视角则把这种精神落到了日常生活与个人命运之中,使观众能够在熟悉的细节里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平原游击队》里有一幕,主人公在集市上边卖豆腐边暗中传递口信,这个看似普通的交易行为,在敌人眼皮底下完成情报交换,突出了普通人在熟悉生活空间中展现出的机智与勇敢,使观众获得“我们也可以是英雄”的代入感。这种从普通百姓视角出发的叙事,不仅拉近了抗战故事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也让抗战精神在轻松、机巧的情节推进中实现普及与认同。
进入新世纪,《明月几时有》则将战场的边界延展到茶楼、码头等日常生活空间,每一个微小的动作——轻声耳语、折叠信笺都能暗中传递着信仰的种子。这种温柔中的力量,正是抗战精神在平凡生活中以细腻方式继续生长的最好体现。
4.细节触点:物与声的情感锚点
细节往往是情绪触发的关键。《铁道游击队》中的游击队员在夜色中用暗号敲击车轮的声响,既是联络信号,也是行动前的心理鼓舞。这种以声音为触点的设计,把信念与行动捆绑在一起,使观众通过听觉就能感知抵抗的决心。《鸡毛信》里的鸡毛、旧信封、跃动的绵羊尾巴,看似寻常,却无声地叙说着信物的重量与使命——这不仅是一个少年传递情报的故事,更是普通人在民族存亡关头守护信义、履行职责的缩影。
这些细节、物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具备跨越时空的可记忆性与可引用性。它们能够被观众反复回想、在不同媒介中被二次创作,从而在更广泛的文化传播中延续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在极端环境中依旧坚守信念、勇于担当的民族品格。在影像的长河中,这些细节犹如情感锚点,将历史的记忆与当下的情感共鸣紧密相连,使抗战精神不仅停留在宏大叙事之中,更渗透进日常细微的生活质感与情感记忆里。
回望抗战精神在影像中的呈现,不论是群众路线下的壮阔群像,还是狭小空间里的顽强守望,抑或从普通人生活中生发出的细腻情感与触动人心的细节,皆成为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紧密交织的纽带。这些经典叙事元素,不仅延续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战影像的价值底色,也在不断呼应新时代的审美趣味与媒介形态,使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在银幕内外延续生长。在由历史指向现实、再由现实涵养精神的循环中,抗战精神逐渐走出纪念碑式的凝固形象,融入日常生活的情感肌理,化为可触、可感、可传的文化力量,并为新时代红色影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与美学土壤。这种多层次的叙事机制,构成了抗战精神在影像中持久流传的文化逻辑。
(一)视点转换与角色谱系:儿童、女性与城市平民
在抗战题材影像中,传统的英雄中心叙事多以指挥员、战斗骨干或传奇人物为叙事核心,这种视角虽然具有冲击力,却容易让观众保持在“仰望”的姿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当镜头对准儿童、女性与城市平民时,宏大主题会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日常伦理体验。
例如经典抗战老电影《小兵张嘎》和《鸡毛信》都选择了儿童作为叙事枢纽。嘎子原本淘气、顽皮,因家园遭敌破坏而被卷入抗战,他在外婆的叮嘱、乡邻的信任中逐渐成长为能独立执行任务的小战士。影片在家、村、队的路途中安排了细密的生活场景——院落里的叮嘱、夜色中的交接、握在手心的情报信物——这些是情节推进的细节,也是信念生成的载体。这种从护家到护国的成长弧,让爱国情怀落脚在可信的日常逻辑里,而非高悬的口号。
如果说儿童视角强调成长过程,女性与城市平民的暗线则强调在高压之下的克制与隐忍。《明月几时有》将视点放在香港沦陷时期的东江纵队外围支援线上。影片中,女性角色的勇敢不在于直接的冲锋,而在于一次次低调却精准的配合——楼梯转角的把风、课堂与街巷间的传递、深夜灯下的抄写——民族气节在这些微动作里显影。《风声》与《悬崖之上》以细腻的镜头捕捉中共地下党员在生命悬崖边的从容与自持。这些视角让观众在熟悉的市井空间与生活秩序中感受到抗战精神的另一种质地:它可以是不动声色的等待,也可以是决不退让的目光。
城市平民的日常职业,也能成为抵抗与见证的前沿阵地。《南京照相馆》讲述避难于照相馆中的几个普通人如何暗中保存日军暴行的影像证据。底片、暗室、冲洗水声,在影片中不只是行业细节,更是公共记忆的载体。《无名》中,情报员利用打字、翻译、档案整理等职业掩护身份,将日常工作场景转化为情报传递的重要节点。这类叙事强调了一种伦理——在职业职责与民族责任交汇处,个人可以将手中的技艺与资源转化为抵抗的武器。
当镜头从战场高点移向儿童的成长、女性的细腻和城市平民的职业操守,抗战精神的四个核心内涵——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便有了可被日常生活验证的落点。这种视点转换不只是叙事上的多样化,更是一种价值抵达的路径:让观众在院落、茶楼、暗室、街巷中看到信仰如何被日复一日地守护和传递,从而在银幕内外形成共通的伦理共识和历史记忆。
(二)亲情共同体:家—村/城—国的情感路径
在抗战题材影片中,亲情并非单纯的叙事陪衬,而是价值传递的重要枢纽。家庭的温度、乡邻的守望、城市同伴的互助,共同构成了从私人情感到公共责任的通道。亲情共同体的叙事结构,正是在银幕上具体化这一“纽带”概念的重要方式。
在很多抗战题材影片中,家庭空间往往是安全与温暖的象征,但也因战争的到来而成为责任的源头——《鸡毛信》中的海娃,为了保护母亲、守住村庄,进而延伸为守护整个抗战前线。这种情感链条将爱国情怀植根于最细密的亲情关系中,让观众理解为“谁”而战的根本。
《小兵张嘎》在叙事中强化了“家—村—队”的结构。嘎子不仅受到外婆的庇护,还与乡邻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有人为他掩护,有人提供线索,有人分享口粮。村落的存在,不只是地理背景,更是信任与协作的社会资本。抗战精神中的“同仇敌忾”在这里被生活化——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通过熟人社会的日常援手体现出来。这种村落共同体的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民族气节在基层的生活逻辑。在《太行山上》剧情中,军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常常通过家庭化的语言表达——指挥员称呼村民为“大娘”“孩子”,村民把战士当作“自家人”送饭送水。这样的称谓和互动模糊了“前线”与“后方”的界限,使观众直观感受到家国一体的情感结构。抗战精神中的必胜信念,在这种家—国同构的情感逻辑中获得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城市抗战叙事则进一步将这种路径延展到陌生人社会的复杂网络。《明月几时有》中的茶楼老板、码头工人、学生等各色人群,他们之间或许并不熟悉,但共同的信念让陌生人之间形成临时的信任共同体。在影片中,一个简短的眼神、一次悄声的提示,足以传递关键信息。这种微妙信任来自城市中临时形成的“道义亲属关系”,与村落的血缘亲情构成互文。
亲情共同体的情感路径,不是简单的家庭温情描绘,而是一种情感—责任的延伸机制:从血缘纽带出发,经由村落的互助或城市的信任网络,最终导向家国一体的公共伦理。在这种叙事中,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不再是悬浮的政治话语,而是通过家庭与共同体的日常实践被具象化、情感化,使观众在熟悉的亲情逻辑中自然认同抗战精神的核心价值。
(三)情绪共鸣曲线:从触点到升华的影像编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抗战题材影视来说,这一要求不仅涉及思想内容的表达,更关乎情绪传递的路径设计——即如何通过影像叙事,让抗战精神的核心价值从银幕延伸到观众的情感深处。
在许多成功的抗战影像中,情绪往往沿着“触点—积累—升华”的曲线发展。触点,是观众进入故事的情感入口,常以具体物件、声音或动作出现;积累,是在情节推进中反复强化情绪感受;升华,则是在关键情节点将个体情绪与宏大价值结合,使观众完成心理认同。
例如,影片《无名》中,打字机敲击的节奏逐渐放慢直至停下,这一听觉变化构成情绪的悬崖,让观众瞬间感知命运反转的重量。在《百集微纪录·红色档案之〈一封家书〉赵一曼——迟到的诀别》中,信纸上的手写字和低沉的旁白构成了第一个触点,带来直观的情感冲击。随着画面切入历史影像、音乐渐起,观众被带入她的处境,直至跨越时空的凝视完成升华——信念与情感在这一刻合而为一。这种曲线设计并非刻意煽情,而是将抗战精神的四个核心内涵——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逻辑。观众的情绪先被细节触动,再被叙事积淀,最终在价值升华中找到认同。这种由情绪驱动的认知路径,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结论,而是主动在故事中寻找“为什么战斗”的理由。与此类似,央视的《红色家书》系列以烈士写给亲人的信件为核心,让信仰背后的亲情与人性光辉在朗读声中自然升华。
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长片的叙事铺垫,还是短视频的节奏压缩,核心都是建立一个真实、可信、可共情的情绪曲线,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信仰的代入。只有当抗战精神在这样的曲线中“长”出来,它才能跨越时间与媒介,在不同代际之间持续生长。
上文论述的亲(乡)情叙事不仅在电影银幕中承担起信仰唤起的关键角色,在短视频与微短剧等数智平台上同样展现出极强的感染力与传播潜力。例如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组织制作的短剧《理想照耀中国》,通过25分钟一集的短剧形式,讲述了40个动人的故事。其中《雪国的篝火》,以红军长征途中的真实事件为原型,展现信仰的传承与集体温情。糖豆将食物省下给战士吃、副班长缝补破得像渔网的衣服、班长将自己衣服撕下给糖豆裹脚……这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细节,饱含对革命精神的日常化书写,使理想信念不再停留于抽象口号,而以情感触点抵达观众内心。“更难得的是,《理想照耀中国》在年轻受众中的受欢迎程度。全网热搜343个,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超30.5亿,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5.5亿,短视频播放量超28.3亿。在年轻人聚集平台上的数据,证明了《理想照耀中国》在年轻观众的影响力。”又如央视推出的《红色家书》系列,通过诵读革命烈士写给亲人、子女的真实家书,传达信仰背后的情感张力与人性光辉。融媒体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通过百位播音者诵读百封家书,多形式呈现党史故事,覆盖用户达2.5亿人次。
这些以“亲情微叙事”为核心的创作,不仅提升了红色传播的渗透力,也从侧面印证了:信仰建构的当代机制,正转向以“体验”和“深度共鸣”为主的路径。真正能引发青年共鸣的“抗战精神”,不是抽象的政治语汇,而是藏在生活细节中——炊事班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种(《雪国的篝火》)、母亲缝进棉袄的党员证(《红色家书》)。影像中的人物也不再是“国家意志的工具人”,而是会颤抖着点燃篝火、流着泪亲吻信纸的“血肉之躯”。当观众从这些“可触摸的疼痛感”中建立起心理认同,信仰便完成了从历史到当下的“身体化转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红色影像在新时代语境中所承担的,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再现者,更是民族精神的点燃者。而这种精神,唯有通过一代代“凡人”的亲情传递与身体坚守,才能真正实现“代际共鸣”与“文化铸魂”。因此,新时代红色影像通过凡人视角、借由亲情逻辑、应用细节表达进行多重结构嵌套,已不仅仅是在讲述抗战历史,而是在构建一种可以触摸、可以信赖、可以代入的信仰现实。
进入数智化与平台化深度融合的媒介生态,抗战影像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院线的单一路径,而是在多终端、多平台、多场景中实现了全方位的延展。这一转型不仅是技术推动的结果,更是文化叙事主动适应受众生活节奏与媒介习惯的选择。
(一)从“大银幕”到“全平台”:抗战影像的传播形态转型
在数智化、平台化的全新语境中,抗战影像不再依附于传统影院的封闭放映路径,而是主动适应多终端、多平台、多节奏的传播机制,从“大银幕”迈向“全平台”,开启了红色文化叙事的媒介革新。
在20世纪的电影传播格局中,抗战题材多依赖院线集中放映,形成“事件式”观看模式。观众在集体空间中接受单一时长、固定节奏的叙事。然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抗战影像逐步迈向“全平台”分发:即同一部影片或影像内容,可以在影院、电视、网络视频与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同时或先后出现。
《八佰》是这一趋势的典型案例。影片在院线上映期间便开启了短视频平台的高频运营,根据快手官方数据,该片相关短视频总播放量超5.2亿,单条“浪子送电话线”剧情片段播放量破千万。这些高情绪浓度的片段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台被广泛二次创作,不仅延长了影片的热度周期,实现了红色影像从“院线事件”到“社交事件”的转化,也让抗战精神以更加碎片化、情绪化的方式被更多非影院观众接触到。
官方机构也在全平台传播中发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等平台近年推出多部抗战主题短片,如央视网《我的“同学”王二小》利用AI修复老影像,配合解说与音乐渲染,用“穿越”来讲革命故事,以高清竖屏适配移动端观看;“学习强国”App上线的《抗战老战士口述实录》,采用分集推送与主题分类的方式,既保证了内容的系统性,又顺应了用户的碎片化使用习惯。
在地方与高校的创新实践中,也有不少案例探索了差异化的传播路径。例如,青岛理工大学“井冈山星火志愿服务队”开发“数字绘本+微课教学+机械模型”三位一体的教学产品,通过B站和微信公众号精准触达青少年;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运用数字孪生与AIGC技术打造沉浸式元宇宙展览,将红色遗址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历史场景;南京传媒学院的“曙光公益影像工作室”为延安革命旧址制作VR影像和微党课,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传播。这些案例在内容生产、技术应用和受众定向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形成了多点开花的传播格局,体现了全平台传播的多维动能。
这些实践案例表明,将青年创意、数字技术与平台算法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使历史叙事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接受习惯,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提供了创新路径。在各种平台实践的推动下,抗战题材影像出现了三大转向趋势:其一,从集中观影向自主刷屏转变,观众可在零散时间内完成影像的观看与分享;其二,从统一叙事向情绪接入转变,平台片段往往以高情绪浓度的镜头作为入口;其三,从主流权威向平台协同转变,官方与民间创作者、院线与短视频平台之间形成内容共生。这种转型,使抗战精神的传播更加贴近年轻受众的生活场景,拓宽了青年群体的接触与认同空间,为抗战精神的代际传递提供了更宽广的渠道。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给予最深情的褒扬。”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抗战影像传播逐步脱离“灌输模式”,转向“生成机制”,以更贴近当代表达的形式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视听体验中,构筑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共识场。
(二)节奏压缩与“情绪触点”策略:抗战影像的视听语言再塑
在平台算法主导的注意力竞争中,如何在极短时间内触发观众情绪,成为抗战影像在新媒体传播中的核心命题。这催生了一种既保持价值密度、又适应短时长的叙事策略——将节奏压缩与情绪触点相结合。这里所说的压缩,并非单纯地加快画面节奏,而是通过压缩叙事节拍与嵌入情绪线索的配合,在极短的观影时长内引导观众完成从视觉被吸引、到价值被感知、再到情绪被激发的连锁反应。
以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发布的微纪录片《半条被子的温暖》为例,该片从“实物溯源”进入,通过叠印画面唤醒历史,最后落在“情感升华”上,在6分12秒内完成了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共鸣的融合。影片从湖南省汝城县“半条被子”纪念馆陈列的棉被残片切入,镜头缓缓推近布面纹理,同步穿插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的黑白史料影像。旁白引用徐解秀老人的回忆:“三位女红军说,等革命胜利了,一定送你一条完整的新被子……”背景音乐采用赣南采茶戏旋律改编的弦乐,将观众带入军民鱼水情的叙事情境。结尾处,现代沙洲村孩童在纪念馆触摸棉被的互动场景,与当年女红军为徐解秀剪被子的画面交叠,形成“初心”与“传承”的意象呼应。
在长片二次创作中,创作者常用“物件”+“音符”组合来制造情绪触点。例如,《无名》中打字机节奏的变化,在混剪视频制中与低沉音乐结合,强化了紧迫感与牺牲感,充满情绪张力。这类具有高度辨识度的符号能够跨文本传播,成为观众反复回味的情感锚点。
这种触点策略的有效性,在于它不依赖完整的叙事链,而是将传统叙事的情感节奏浓缩为几个情感高峰,让观众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情绪满足与价值认同。它既降低了接受门槛,又保持了思想内涵的厚度,适应了注意力碎片化时代的传播需求。新时代红色影像从传统影院的“史诗叙事”到当代平台的“情绪触点”,抗战影像在节奏上的压缩与精准,表明其传播正呈现“降门槛而不降价值”的路径特征。
(三)AI赋能与沉浸体验:抗战精神的可视化重构
人工智能与沉浸式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变了影像的生成方式,也正在重塑抗战精神的视觉表达方式。从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进行混剪与语义重构,到借助扩展现实(XR)营造沉浸式的虚拟纪实体验,技术力量正逐步介入信仰叙事的生产环节。与以往依赖历史事实复述或情绪渲染的呈现不同,当下短视频制作更倾向于通过关键词提取、镜头调用与节奏设定,主动参与情感结构的塑造,这就使得信仰的建构呈现出明显的“技术中介化”趋势。这种趋势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AIGC混剪与模板化叙事
在短视频平台上,抗战题材的AI混剪作品逐渐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创作模式。常见的做法是借助语音识别和镜头检索技术,从影片中精准捕捉情绪张力最强的情节——战士牺牲前的回望、整齐的冲锋瞬间、写给家人的诀别信——再配以统一的背景音乐和紧凑的节奏剪辑,营造高密度、强情绪的短时影像冲击。其显著特征包括:结构的定型化,往往采用”呈现—转折(或时空叠印)—(现实)升华”的三段推进;场景进行互通,通过跨片源拼接制造出仿佛来自同一战场的视觉连贯;语言的情绪化,在字幕和旁白中频繁使用“无畏”“为国”“信仰”等关键词,强化共情效果。这类作品不仅将抗战精神从单一影片的叙事语境中抽离出来,还将其重组为可在不同平台上灵活套用的表达模板,使历史影像在算法驱动下获得再生产与再视觉化的可能性。
2.沉浸式体验的多感官入口
近年来,虚拟纪实与沉浸式体验为红色传播提供了新的感官入口。例如,东北烈士纪念馆推出《四海今歌赵一曼》《大山里的兵工厂》等数字化作品,并配套互动研学游戏《探秘兵工厂》《密营保卫战》;“学习强国”平台上线《长征·英雄》VR大空间项目,将历史情境沉浸化、可参与化。这类项目通过多感官叠加,将抗战精神与观众的情感体验直接链接。
3.算法推荐与情绪高峰的制造
在算法主导的内容分发机制中,抗战精神的传播链路正在被拆解并重组为由关键词与情绪节点构成的结构。例如,在抗战纪念日等特定时段,平台会设立与主题相关的标签(如“国魂”“铭记”“和平来之不易”),将混剪视频、短剧、史实讲述等不同形式的内容聚合推送,用户在感动中获取史实,继而生成敬意,这种节奏化推送能给予一次完整的观看与情感体验,强化了观众的情绪记忆,也在潜移默化中构建了公共历史叙事的时间感。
综上所述,在数智化语境中,抗战精神的传播已不仅是历史的再现,而是一个关乎文化延续与信仰生成的动态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铭记历史,不只是追溯,更是赋予当下前行的价值根基。
数智化传播的兴起,为红色影像注入了新的表现力和触达方式。从数字重建到AI叙事,从短视频片段到沉浸式体验,影像通过技术的嵌入实现了由“大银幕史诗”到“掌中屏日常”的转型。这一转型不仅带来形式上的更新,更推动了记忆结构与价值认同的再建构,历史叙事也在青年一代的接受中焕发出现实的温度与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论断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教育在于将记忆转化为伦理,将叙事化为信仰。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抗战精神如果能够超越单纯的史料复述,进入日常生活的伦理结构之中,那么就能在代际传承中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扎根。
因此,新时代抗战精神的影像传播,其意义在于实现从记忆到信仰的跨越:既坚守历史真实的底线,又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与传播路径。当技术成为记忆的延伸、平台成为情感的共振器,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跨越时空、延续信仰的精神接力。让这束从烽火岁月燃起的火种,在光影与数据交织的当下,继续生长,并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