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文章 >  

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分析——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
2023-07-25   来源:陈华 张静豪 伍骏骞   

摘要:农业技术创新的跨区域溢出特征需要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文章基于中国大陆23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交通时间矩阵、交通距离矩阵及经济地理距离矩阵,建立空间Durbin模型,实证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并进一步探究农业技术创新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研究发现:(1)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集中于直接效应的分析,低估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2)进一步引入农业技术创新的滞后项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才会显现,这与广泛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的结论相一致。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济;空间溢出效应;滞后效应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3)07-0051-13




引言


科学技术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推动整个产业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产业技术积累的增加,在未来可以将技术下放到生产端促进产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从我国历史经验来看,科技进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推动力,也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截至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首次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粮食总产量达到创历史新高的66949万吨。可见,中国在农业生产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都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的巨大贡献。

学术界广泛研究了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黄文准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影响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各项指标,其中就包含了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出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4%,未达到世界1%的平均水平,低于30个低收入国家0.8%的水平,与发达国家2.37%水平相差较大。吴林海和彭宇文发现,1986年到2011年期间中国农业相关的技术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弹性达到0.6823,由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依然处于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技术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性价比极高。王爱民和李子联分析了技术进步影响农民收入的四种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业技术进步有利于农民增收。杨风琴将农业技术进步的特征概括为渐进性、地区适应性、合作创新性和综合性。从农业生产效率、农民自身素质、农业生产质量等方面深入探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从农业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来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区域间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何艳秋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实现碳排放的减少,通过建立空间Durbin模型发现“涓滴效应”和“学习效应”下农业技术创新有强烈在地区之间扩散的倾向,通过地区间技术创新的扩散可以有效实现全国范围内碳减排目标。肖小勇和李秋萍使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是否存在空间溢出现象,这一现象在自然地理条件相似、对相似农业技术有需求的省份之间更加明显。

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点的不足:第一,现有针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性研究,少有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探寻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之间的联系。第二,现有文献主要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全要素生产率是通过优先对生产函数进行估算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残差来对技术进步绩效进行测算。本文认为这一方法适用于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大致掌握,但难以量化具体绩效水平。而专利数目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行业技术创新实力的标准之一,而技术创新又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在专利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可以有效衡量国家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就现有研究而言,鲜有文章以此作为衡量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标准。第三,已有研究对农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可能忽视了由于技术在各区域之间的流动,使农业技术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当某一地区的企业、科研院校等主体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时,由于存在其他地区与该地区存在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等现实因素的相似性,因此会促进新技术由中心地区向相邻地区扩散。

本文基于中国23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交通时间矩阵、交通距离矩阵及经济地理距离矩阵,建立空间Durbin模型,实证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并进一步探究农业技术创新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本文可能存在的边际贡献如下:(1)从研究内容来说,国内现有使用空间结构模型实证分析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而通过理论分析,农业技术创新的确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农业经济增长,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2)从研究方法来看,一方面,由于当前对技术创新水平的衡量依据并不统一,传统文献的衡量依据主要是R&D投入和专利申请数量,可能存在与实际投入研究的数量差异较大的问题,或者单纯的专利申请数量存在专利转化难以界定的情况。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编制的创新力指数这一指标是基于微观大数据计算得到,自下而上对我国的创新能力进行衡量。与现有针对创新的研究主要使用创新产出的指标相比,创新力指数使用专利为基础的创新产出端指标更合理,可以综合准确地衡量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现有构建空间权重矩阵的方式主要是邻接空间权重矩阵矩阵和距离倒数空间权重矩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邻接地区对研究的影响过大、与实际交通情况不符合等情况。因此,本文在构建空间权重矩阵的过程中,使用百度地图查询的城市i到城市j之间驾驶机动车消耗的交通时间,同时将其标准化,以此得到实证分析中237个城市的交通距离权重矩阵。用这种方法建立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更贴近实际情况,对实证分析而言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研究假说


(一)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随着乡村振兴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值得思考。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开始凸显。如何在农业生产中避免走粗放型生产的老路,发展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农业,尝试将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引入到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成为了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农业专利是申请人对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发明创造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专有权利。农业专利本身是农业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而一个国家的农业专利质量和数量更是衡量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由于技术创新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故很多经济学家通过这一标准来预测宏观经济的走势。但就现有研究而言,鲜有文章以此作为衡量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标准。随着我国专利制度的日趋完善,本文认为农业专利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因此,本文思考是否可以以农业专利数量和质量相关的指标作为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依据,来研究其与农业经济之间存在的关系。

杨风琴从农业技术创新可以加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提出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对于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赵芝俊和张社梅根据在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测算出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出物质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趋于平稳,未来物质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弹性将会继续减小,目前应该寻找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即农业技术创新,通过农业技术创新继续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还需要通过实证分析加以检验。因此,本文利用基于专利数量和质量构建的创新力指数,得以全面掌握各地区的农业创新能力,从而相较于单一的指标更加准确地进行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说1。

假说1: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二)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的便利性提高以及文化制度上壁垒的逐渐消除,农业生产逐渐从局限于本地区的简单模式发展成跨地区的联合生产模式。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交流的过程中逐渐由本地区扩散到了其他地区。当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地区获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会提高生产者应用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将现有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有效地带动其他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会对农业技术创新城市和省份以及技术引进省份之外的其他省份产生后续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由于我国的农村依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同时周边地区的基本生产经营环境和作物基本相同,故相邻地区存在着对技术和生产经验明显的借鉴。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说2。

假说2: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三)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滞后性

由于内外部条件的存在,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从技术创新到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时滞。因此,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一定绕不开影响中的滞后性研究。本文将针对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存在滞后性作为本文所要研究的第三个重要问题,并分别设定滞后期1年、3年、5年和10年,观察时滞的长短是否会对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弱产生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说3。

假说3: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通过现有文献发现,有诸多研究提出可以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来提高农业经济水平。但是,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还需要通过实证分析加以检验。因此,本文针对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构建的计量模型如下所示:

图片

(1)式中,agrit表示t年i城市农业总产值的自然对数,creatit代表t年i城市创新能力的自然对数,scienceit代表t年i城市科技重视度,argpeopleit代表t年i城市农业从业人员比重,agrtotalit代表t年i城市农业产对该城市经济重要程度,eduit代表t年i城市综合受教育水平,hospitalit代表t年i城市综合医疗水平,transit代表t年i城市交通运力水平。β0为截距项,β1—β7为待估计系数,μi和λi则分别代表空间上的特定效应和时间上的特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在测算当地农业技术创新对当地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当地农业技术创新对其他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形成空间相关关系的原因在于伴随着现代运输业的发展,两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更加方便,由此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现有文献对空间溢出效应所使用的空间权重矩阵主要包括地理相邻空间权重矩阵、经济距离矩阵和反距离矩阵。由于考虑到地理空间上的距离主要是指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而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与实际情况上两地之间交通距离和运输的难易程度都存在极大的出入。为了更准确测距两地的空间距离,并结合实际情况准确测算非相邻地区的距离,本文使用百度地图查询的城市i到城市j之间驾驶机动车消耗的交通时间进行标准化,从而得出237个城市准确的机动车交通时间矩阵。在模型选取上,由于空间Durbin模型不仅能分析因变量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也能分析其他地区核心变量对本地区因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本文通过构建空间Durbin模型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构建的空间Durbin模型设定如下所示:

图片

(2)式中,Wij是将使用百度地图查询的城市i到城市j之间驾驶机动车消耗的交通时间进行标准化,其他变量定于同式(1)相同。α0为截距项;α1—α7、β1—β7为待估系数;εit表示服从独立同分布的误差项,其均值为0,方差为σ。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考虑到农业总产值为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根本性指标,本文回到经济发展最本质的问题,即产出量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以第一产业产值来作为衡量农业经济增长水平,同时将其他指标有选择性地纳入控制变量对农业经济增长进行考虑。

2.解释变量

城市创新能力(creat),参考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智库)等机构合作完成的《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通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和国家工商局的新注册企业数据这两组微观大数据,构造反映中国地级市创新能力的指数,以此来衡量现阶段中国在地区维度上的创新能力。其中,创新力指数越大,则说明该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越强。(城市创新力指数的取值为大于等于0的常数)

3.控制变量

本文参考现有文献,选取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如下因素,包括城市科技重视度(science)、农业从业人员比重(agrpeople)、城市农业产业对该城市经济重要程度(agrtotal)、综合受教育水平(edu)、综合医疗服务水平(hospital)、城市交通运力情况(trans)。本文采用城市科学技术支出作为城市科技重视度的依据。科学技术支出是指国家用于发展和促进各种科学研究事业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了政府和企业对研究机构经费拨款或补助,政府对高等院校或部门的研究机构的经费拨款或补助,以及重要科研项目的研究试验开发费用。孟令国和刘薇薇使用农业就业人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劳动力结构进行研究。考虑到农业就业人数作为一个绝对值难以反映当地的实际农业生产结构和劳动力投入程度,本文使用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这一相对指标来衡量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即当地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当地总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地区,农业相对重要程度更高的地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经济增长的意愿更加强烈。本文使用第一产业占该地区总产值来衡量农业对该地区的重要程度。考虑到农户的信贷支持会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并进而影响到该农户的可支配收入。由于可支配收入直接反映了该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故本文将受教育程度纳入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控制变量。杨继生等通过构建了经济增长的社会健康成本测度模型,提出由于工作压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对居民健康水平产生负面的替代效应。毛捷和赵金冉基于微观数据库,实证检验中国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对农村居民不同类型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可以促进农村居民在非医疗消费上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在实证研究中加入了综合医疗水平的考量。郭广珍等构造了一个交通基础设施同时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增长模型,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不仅影响生产行为,同时也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考虑到随着我国交通情况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地区内和地区间的沟通成本大幅度降低。在此情况下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使农业经济增长保持在较快的速度。因此,本文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加入了城市交通运力这一指标。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将复旦大学的《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的数据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匹配,由于《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仅公开到2017年,本文最终选取2003—2016年237个城市进行研究,但是时间跨度较长,能够较好地用于因果识别和趋势分析。通过对样本进行筛选,共筛选出3318个样本,具体的描述性统计如下表所示:

表1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图片



实证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

在进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之前,首先对变量进行空间关联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采取空间计量模型。已有研究对空间关联性的检验主要是通过Moran’s I指数和Geary指数。基于Moran’s I指数受偏离正态分布影响较小的特点,本文选取Moran’s I指数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从表2可以看到,2003—2016年实际交通时间矩阵下Moran’s I指数均为正,且十分显著,表明具有空间存在正相关性。同时,Z值较大,说明存在明显的聚类特征,因此有必要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

表2  2003—2016年实际交通时间矩阵下农业生产总值的Moran’s I指数

图片

(二)LM检验

基于研究数据,为了检验选择空间回归模型或OLS模型,本文进行了LM检验。根据LM检验结果可以发现,LM检验的误差值和滞后值均显著,证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空间误差效应和空间滞后效应,因此需要拒绝混合OLS模型。

(三)Hausman检验

本文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进而确定模型使用随机效应或是固定效应,结果如下表所示。通过对Hausman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prob>chi2=0.4505,故强烈拒绝原假设,因此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相对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拟合度更高。其中模型一为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FE),模型二则为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Durbin面板回归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Hausman检验

图片

从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两种模型的估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固定效应模型显示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大。而考虑了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Durbin面板回归模型则显示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从二者的估计结果可以观察到,空间Durbin面板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更佳。考虑到固定效应模型并未考虑到省际到空间自相关性,在模型设定上存在先天缺陷,因此本文选择空间Durbin模型的估计结果以进行进一步研究。空间Durbin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比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所得出的技术创新弹性,发现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明显低估了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影响,其仅为总体效应的17.997%。黄文和张羽瑶认为区域一体化战略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赖,而本文的结论则填补了当前从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实证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空白。

(四)空间面板估计结果与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SDM模型的估计系数并不是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因此需要通过偏微分的方法进行求解。本文进一步估计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总效应,分解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总效用

图片

通过对解释变量的总效应进行分解,可以观察到城市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总体效应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城市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为正,说明本地的创新能力提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假说1成立。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的符号为正,说明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假说2成立。城市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亦为正数,证明城市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同时,城市创新能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因此证明技术创新主要依靠地区之间的流动来促进其他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

此外,城市科技重视程度对农业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城市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当前伴随着农业人口的比重提高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分析可能源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较低,而此类地区如实证分析结果所示往往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城市农业产业对该城市经济重要程度对农业经济增长在1%水平上显著且正向的影响;教育对农业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影响;医疗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交通状况对农业经济增长在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SDM模型可以证明:(1)技术创新能力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生产力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后续的支持政策上需要对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2)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某一地区的技术水平对其他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因此,如何促进地区之间先进农业技术的扩散成为政策研究的重中之重。

(五)稳健性检验

本文通过进行LR检验和Wald检验从而进行稳健性检验。其中,LR检验主要检验线性,Wald检验则为检验非线性。本文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来进行LR检验。

表5  SAR空间滞后模型

图片

表5为SAR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结果,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观测到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依然为显著且明显的正向影响。根据LR检验分析结果,P值<0.0001,则显著拒绝“SEM模型可以退化为SAR模型”的原假设。同时进行Wald检验,以此来检测变量的联合显著性,两个或多个变量的系数是否相等。Wald检验的结果中P值为0.039,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拒绝原假设。通过LR检验和Wald检验,比较SDM模型、SAR模型和SEM模型,检验结果均为拒绝原假设,即SDM模型不可退化为SAR/SEM模型。

为进一步考察空间Durbin模型的稳健性和指标解释能力的强壮性,对控制变量进行调整,删去地区技术重视程度这一指标后重新构建空间Durbin模型。重新构建的空间Durbin模型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总效应,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总效用

图片

删去地区技术重视程度这一指标后,重新构建的空间Durbin模型可以观察到其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总效应。其中,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在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总效应方面依然都存在正向且显著的影响。而其余控制变量包括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业对该地区重要性、地区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交通运输水平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性水平均没有明显的变化。

(六)滞后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专利制度日趋完善,但由于我国的专利制度起步较晚,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内容。Pakes & Griliches 的研究表明,农业企业的研发产出相较于研发投入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因此农业研发投入中最重要的是需要保持连续性。朱平芳和徐伟明对政府的直接拨款和税收激励对上海市大中型工业行业R&D活动资金投入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活动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存在2—6年的倒U形滞后机制。陈建丽等通过网络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辛璐和罗守贵使用1998—2017年31个省市的R&D支出、专利申请数等反映技术创新水平的数据,测算了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滞后期。其研究表明R&D支出每增加1%将会引起实际GDP大约0.40%的增长,同时这一增长伴随着1—2年的滞后期。

可以发现,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某一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性进行研究,或者是对全国的宏观情况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在以市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城市创新能力的滞后项,即对创新能力指数分别取滞后1期、3期、5期和10期,进一步自下而上研究各地区微观主体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对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效应。实证分析结果如下表7、表8、表9和表10所示。

表7  滞后1期基础回归分析

图片

表8  滞后3期基础回归分析

图片

表9  滞后5期基础回归分析

图片

表10  滞后10期基础回归分析

图片

通过上表基础回归模型可以观察到,技术创新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产出对影响逐渐增强,影响效应从1期滞后的3.65%上升到10期滞后的10.93%。实证结果与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技术创新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相吻合,同时也说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依然存在滞后效应,假说3成立。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6年237个地级市数据,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表明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而言,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对本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增长依赖于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这在已有研究中已经得到充分验证,经济增长原因有三大经济增长理论:一是“李嘉图式增长”,强调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二是“斯密式增长”,强调结构调整(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三是“熊彼特式增长”,强调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本文的这一结论验证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将逐步从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第二,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其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对本地农业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正向促进作用远远大于本地农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影响,因此,如果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将会低估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影响,得到的估计结果是有偏的。对应经济增长理论和农业增长理论,这一结论说明了农业技术创新不仅将惠及本地农业经济增长,更将惠及其他地区和全域农业经济增长。因此,在探索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关注区域之间的密切合作,建立“全局观”,充分考虑知识外溢作用,依靠制度和技术创新,打破行政分割,探索跨区域的农业经济合作。本文的这一结论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创新驱动有必要向科技和制度双创新驱动转变。

第三,分别选取农业技术创新滞后1期、3期、5期、10期对农业经济增长进行估计,得到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增强,意味着农业技术创新的积累将会强化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一结论强调了农业技术创新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着眼长远,持续强化对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的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这也是“科技强国”“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启示:一是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因此,在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由东部向西部、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向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城市的扩散策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并加大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二是建立完善的专利保障制度,鼓励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农业创新技术的研发,发挥好带头作用。三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科研—教育—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供需协同视域下中国经济双循环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参保决策的影响效应分析:“出险概率”还是“受损规模”?

期刊简介

主办单位: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刊期:月刊
主编:曾月梅
副主编:王望
编辑部地址:兰州市金昌北路75号
通讯(投稿)地址: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兰州学刊》信箱
电话:8801976
邮编:730030
Email信箱:LZXK@chinajournal.net.cn
Email信箱:LZXK@vip.163.com

最新公告
×
近期有作者来电反映, 有人借我刊名义从事征稿活动并非法收取审稿及版面费用, 扰乱了杂志社正常的工作秩序, 影响了《兰州学刊》杂志社的声誉。《兰州学刊》杂志社在此郑重声明:本刊从未与任何公司或个人签订组稿合作协议,凡以冒用我刊名义征稿的中介机构均未获得我刊的任何许可,其工作人员均非我刊的工作人员,与之相关的经济与法律关系...

查看详细》